青春华章丨打捞“沉默的证言”她用十年米兰体育- 米兰体育官方网站- APP下载守护东京审判历史真相
2025-09-30米兰体育,米兰体育官方网站,米兰体育APP下载
这是一盒有些锈住的胶卷盒,在美国国家档案馆默默躺了70年,2015年的一天,它等来了两位从中国找上门来的人。《东京审判》的导演陈亦楠,以及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向隆万,后者的另一重身份,是东京审判中国首席检察官向哲濬之子。
胶卷铁盒已很难打开,陈亦楠灵机一动,拿随身带的圆珠笔往盒沿轻轻一撬,开了。跨越时光的影像从胶卷中缓缓流出。
“我们精通法律的辩方律师说,中国和日本之间不存在战争,因为日本从未向中国宣战。当然,这是一个关于战争定义的问题。日本向全中国出兵杀死了数以百万计的中国士兵,还有儿童、妇女和无助的平民。这些都是手无寸铁的非战斗人员。我认为那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实。如果这不是战争,我想问还有什么是战争?”
黑白画面中,向哲濬在东京审判的法庭用英语做着慷慨陈词,放映机后,74岁的向隆万凝视屏幕上年轻的父亲,努力克制着激动的情绪。他千里迢迢而来,正是为了寻找这样的画面。
这个画面刻在了陈亦楠的记忆中,也开启了她巨大的决心:“一定要把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告诉更多今天的人们。”2015年开始的十年间,陈亦楠主持创制纪录片《东京审判》《亚太战争审判》《正义的审判》,分别聚焦二战后同盟国对日本甲级战犯审判、在亚太地区对日乙丙级战犯审判,以及中国独立对日战犯审判。
9月28日晚,“青春华章·共赴山海向未来”主题展演现场,陈亦楠分享她的纪录片人生。
202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录片《正义的审判》播出并引发强烈反响。“审判三部曲”纪录片曾荣获中国新闻一等奖、亚洲电视节最佳系列纪录片等30多项海内外奖项,代表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在二战中起到的东方主战场作用的认可,以及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的共鸣。
“如果你们只是为了应景,就不要来找我了。”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主任程兆奇教授面对到访的陈亦楠和她的团队,直言不讳。彼时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媒体扎堆采访,让程兆奇不免疲惫。
陈亦楠当时供职于上海广播电视台外语中心,面对拒绝却并未退缩。她和几位导演几乎翻遍了研究中心所有关于东京审判的学术著作,带着贴满标签、写满密密麻麻笔记的大部头书籍再次登门,这份诚意与专业打动了程兆奇,他提出了四个字的建议——平和理性。这段缘起和这四个字,也几乎成为了陈亦楠团队创作的基调。
2015年4月, 导演陈亦楠与摄像孔权在美档馆采集东京审判庭审画面。 向隆万 摄
“10年前我三十岁左右,拿到这个题材很忐忑。它太厚重,又涉及法理、国际政治和地缘政治等专业性很强的内容,错综复杂。”但面对日本、西方等已有丰富史料、作品的情况,陈亦楠迫切地感到,中国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且要有理有据、平和理性地回应国际关切,这非常难。”
同样难的还有资料的匮乏。十年前,该领域的学术研究远不及如今,资料少、影像资料更少,还需要对着不同国家的语言作海量的翻译和辨认。
摄制组与东京审判中国检察官向哲濬之子向隆万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查阅庭审纸质目录。 蒋馥 摄
为了确保每一处史实都有据可查,以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等为学术后盾,陈亦楠和团队想方设法挖掘档案:世界各地相关的庭审影像资料一共有3个T需要浏览,相当于900部电影的量;查阅120G各种语言的庭审记录PDF文件,相当于2000万字的文字;1.5万张战犯、庭审人员和参与者的照片需要辨认;翻阅200多部不同语言的相关学术著作,其中很多在亚马逊网站上还是孤本。
学术研究成了拍摄纪录片艰难而必要的先决条件。“我们要确保每一帧画面、每一段叙述都有据可查。”陈亦楠说,“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观众的负责。”
导演组与东京审判研究中心主任程兆奇(中)、原上海市作协书记汪澜(右二)开策划会。 王向韬 摄
打捞历史,只靠坐在故纸堆里还远远不够。由于这段历史发生在70多年前,在全世界寻找亲历者和相关人士非常不易。导演组发挥了外语专业的优势,千方百计地从蛛丝马迹的线索中,找到了一批相关海内外民间人士,他们或是百岁的亲历者,或是有亲人和同乡参与了二战,或是基于兴趣自费研究的这段历史。
寻找和说服受害者家属出镜已是不易,“施害者”的视角更是难寻。陈亦楠记得,团队努力争取到一位日本受访者熊野以素,她的叔叔曾作为医生,在战时参与了对美国受伤俘虏的活体解剖,熊野以素后在出版书籍中谈到了这段历史。“她当时非常犹豫和顾虑,但我们找到国内专家,再去找日本专家,不断地跟她沟通,最终把她‘磨’了下来。”事实上,这位医生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前往现场的,被日军司令员下此命令。“但也因为他的存在,才能将当时整个过程展现出来,后在审判法庭上,他也非常配合。事实上,他终生活在自己有罪的愧疚和忏悔中。”陈亦楠说,团队挖掘、展现这样的历史,并非想为这位医生辩白,但希望从另一个角度更立体地还原历史,也揭露日军惨无人道的行径。
《亚太战争审判》导演组(左起:王芳 朱雯佳 王静雯 敖雪 陈亦楠 戴诚娴 俞洁 宣福荣)
事实上,仅为拍摄一部《亚太战争审判》,团队便穿越了4大洲1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不乏许多不畏艰险“上天入海,深入丛林”的经历。导演敖雪在河北北疃村采访毒气地道里九死一生的幸存者;导演俞洁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亲自浮潜进行水下拍摄;导演王芳在关岛上空带领观众体验二战时的枪林弹雨;导演朱雯佳在新加坡海滩边拍摄挖骨老人,老人曾是中华总商会负责肃清大屠杀遗骸挖掘工作的总管;导演王静雯在泰国北碧的丛林里,追寻当年战俘修建铁路的历史,她带回来的一枚生锈铁钉,至今还摆在办公桌上……
在这个过程中,摄制组实地拍摄了40多位海内外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后人,其中包括对多位当时还在世的百岁老人的抢救性采访,首次公开了“地狱航船”“泰缅死亡铁路”“活体解剖事件”“父岛吃人事件”“大久野岛毒气工厂”“死亡行军”等历史事件。其中也包括后来广为人知的“里斯本丸”号的历史线年,团队远赴英国拍摄采访了被中国舟山渔民营救的英国落水战俘丹尼斯老人,当时的他已经100岁了,家里五世同堂。面对摄制组,丹尼斯老人说,他幸运地活了下来,是中国渔民改变了他的一切。
“我们特别注意到在二战中,中国军民的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然而,长期以来,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东方主战场的作用却一直被西方社会所低估。随着近几年学术界在审判领域里的新发现,重新评价中国的关键作用时机日渐成熟。”陈亦楠说。此外,中国人对南京大屠杀等历史已经熟悉,但世界人民是否熟悉于此、认可于此?
在海量的记录、寻找后,陈亦楠和团队越发强烈地希望,把纪录片当作一次国际传播的机会,书写中国人自己的历史“史观”,“要让世界接受中国观点,不能自说自话。
为此,她邀请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院教授顾若鹏(Barak Kushner)担任纪录片中部分分集的主持人。这位学者曾出版《从人到鬼,从鬼到人:日本战争罪行与中国审判》,是西方学界研究中国对日审判的权威学者。
起初,顾若鹏心存疑虑,要求对拍摄脚本和成片拥有审阅权等。而陈亦楠没有回避这些,通过多封邮件进行坦诚交流,详细解释纪录片秉承的唯物主义史观和创作基调,最终以专业和线月,顾若鹏飞赴中国,与摄制组一起在山西、河北、辽宁、北京、南京、上海等地展开拍摄。
2019年5月25日,顾若鹏教授(中)抵达上海,随即投入拍摄。 摄于徐家汇藏书楼
这是这位剑桥学者的电视荧屏首秀。节目在海外播出后,顾若鹏转来了他在《纽约书评》上发表的文章,其中高度评价了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
团队还走访了29所世界级档案馆,采访近50位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英国、荷兰、以色列、日本等国的专家学者。“唯有用客观、公正、理性的基调,才能让国际社会更加愿意接受片中的中国观点。”陈亦楠说。
2018年11月15日,《东京审判》在美国国家档案馆McGowan剧院展映,这是该馆首次放映中国主流媒体制作的纪录片。陈亦楠记得,那年的窗外飘着美国东部的第一场雪,现场却座无虚席,中国驻美公使李克新、东京审判中国代表团后人、中美友好人士等近三百人到场,“我告诉他们,这些是从你们这里采集到的资料,今天我们终于把这段历史重新还原给你们看了。”
今年,《731》《东极岛》《南京照相馆》等影片集中推出,不少残酷的日军暴行开始为更多人熟知。而在十年前刚走上这条探秘的道路时,陈亦楠常感心里沉重而孤独。
“我们看到了大量一手资料,血淋淋的,触目惊心。我常想,人性怎么有这么黑暗的一面?”陈亦楠记得,刚接触这些素材那几个月,自己一度反复发烧,甚至推出第一部片子后,还有三个月几乎处于抑郁状态,“我那时候非常共情张纯如,她作为一位长期生活在西方的华裔,当第一次看到如此震撼的内容,还决心向整个西方社会还原这段尘封的历史时,她承受了多大的心理压力。”
但这些压力只能自己慢慢消化,三个月后,陈亦楠慢慢走出心魔,决定把这份工作更坚决地推进下去,在对日甲级战犯的审判以外,要把调研中更多的关于乙丙级战犯的审判接着呈现出来,“一旦走出来了,内心就会变得无比强大。”纪录片不仅是记录,更是一种“疗愈”——对历史、对观者、也是对创作者自己。十年后回望,陈亦楠觉得,她用三部纪录片,完整了自己的人格,完成了一个创作者对社会的交代。
如今,陈亦楠是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研究员、上海交大纪录片中心主任、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审判三部曲”纪录片方面的工作已基本结束,但十年中积累的海量珍贵影像资料,如今有望依托高校的平台,搭建数据库并作数字化的整理,发挥更大的学术及社会价值。
而过往十年中,依托纪录片等形成的国际传播、交流合作经验同样宝贵,“我们采用的是‘一国一策’的做法,我们和不同国家、各国制作方以及播出平台都有过沟通。”陈亦楠希望,把这些沟通经验形成可落地推广的方案模式,促成更多的国际传播项目,在世界的舞台上,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培养年轻人也已成为她重要的事业。“国际传播有很多实践机会,国际合拍、海外展映、参与论坛、搭建智库等等,我也在培养我的学生们快速成长起来,希望我们能建立一个梯队型的科研团队,促进实践与研究互相转换,形成相辅相成的有机循环,”陈亦楠说,“更多的中国故事,将由更多的中国年轻人来向世界讲述。”